各级各类项目汇总

广东工业大学历届校级教学成果奖名单

时间:2022年04月01日 15:11 作者: 点击次数:

序号

获奖等级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届次

级别

1

特等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驱动下,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邱学青、余林、李丽娟、 徐永安、肖明、王力纲、杨文斌、何楚明、刁衍斌

学校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

特等奖

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质量精准评价与改进实践

余林、张学理、杨文斌、原玲、蔡述庭、何伟骅、杨燕、陈学松、陈慧、欧珺、周彬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建设中心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

特等奖

五域融通,多维驱动——面向综合能力提升的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蔡云楠、何韶颖、葛润南、江海燕、谢超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4

特等奖

“创融研学”粤港澳大湾区计算机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程良伦、刘冬宁、谢光强、周晓辉、陈平华、曾安、王卓薇、王涛、韩韬

计算机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5

特等奖

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共驱的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刘锋、何嘉年、谢建和、郭永昌、李丽娟、刘勇健、朱江、杨飞、熊哲、高兴军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6

特等奖

面向机械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三并重、多元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成勇、于兆勤、郑李娟、王启民、隋建波、袁志山、吴世雄、龙莹

机电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7

一等奖

基于质量保障闭环的人才培养机制及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实践

李丽娟、王力纲、肖明、徐永安、杨文斌、王思珩、蔡述庭、原玲、何嘉年、张瑞芳、陈鸿志、何楚明、张博、莫畅

教务处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8

一等奖

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韩一石、孙粤辉、韩国军、张文慧、刘庆、原玲、 林良盛、黄国宏

信息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9

一等奖

基于三维融合的“管理+技术”复合创新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贺勇、张德鹏、张延林、赵洁、杨文斌、莫赞、李松庆

管理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0

一等奖

基于产教与科教融合的卓越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赵韦人、陈静、林福民、雷亮、李秀玲、张欣、张伟、陈萍丽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1

一等奖

学以成人,教以通化:地方高校“新六艺”美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孙恩乐、曹凤霞、廖建荣、陈蕾、陈欣、郑萌、梁为、乐云、陈开华、廖鸣辉、李智、郭娜、郭佳、景怀国、周密

通识教育中心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2

一等奖

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立足国情的“民族生”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徐永安、李丽娟、邓庆华、植林、罗嘉文、何祉源、肖明、王力纲、张博、何楚明

教务处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3

一等奖

法工融合、科技赋能的多元卓越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杜承铭、邵俊武、郭丽红、房亚明、吴月红、朱雅妮、江秋伟

政法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4

一等奖

自主驱动、三探三升——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电子信息类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健、谭北海、王力纲、谢云、夏益民、徐迎晖、张学习、高怀恩

自动化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5

一等奖

健康第一,内外融合:大学体育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

陈卓武、龚建林、陈青、谢冬兴、唐新发、胡铂、景怀国、张凤玲、李稚、刘炜浩、陈泽全

体育部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6

一等奖

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跨学科多专业化学理论课“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

阳香华、何军、王力纲、成晓玲、罗继业、张华堂

轻工化工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7

一等奖

工金融合、银校协同:科技金融班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

黄荣斌、杨文斌、谢 卫红、孙有发、段飞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8

一等奖

艺工融合的设计类一流专业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汤晓颖、胡飞、张晓刚、陆定邦、杨文斌、冯开平、渠岩、周璇璇、胡林辉、张宵临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9

一等奖

区域行业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宁寻安、 安太成、谢武明、张亚平、王玉洁、汤兵、尹光彩、杨卫平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0

一等奖

面向多学科融合的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蔡述庭、李卫军、邢延、夏益民、张学习、杨其宇、陈平、黄之峰、李明、谭北海、谢云

自动化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1

一等奖

面向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食品专业“两台一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林、丁利君、吴克刚、于泓鹏、姬文晋、段雪娟

轻工化工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2

二等奖

“一标双向”:地方高校材料类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胡永俊、张海燕、陈颖、杨小帆、毛凌波、洪浩群、闵永刚、肖小亭、张向阳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3

二等奖

基于“医-工”、“科-教”双融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傅明辉、张宏梅、方志远、赵宏霞、侯雪丹、廖问陶、黄明星、蒋银、邓洁薇、韩雅莉、孙晓鸥

生物医药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4

二等奖

多源融通、体验升维——建筑学专业“启悟引行”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旭红 黄健文 周祥 谢超 林垚广 海佳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5

二等奖

产学研相融、大创引领: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杨晚生、聂锦旭、李丽娟、梅胜、王志红、颜彪、王璋元、刘琳、王晓霞、高云飞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6

二等奖

理实融合、创革驱动:一流本科专业微电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蔡伟通、招瑜、魏爱香、刘振、吴起白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7

二等奖

基于工科学生社会化需要的“三全三环”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林良盛、原玲、张育广、张超、钟华、刘彤、 戴丹、张鑫、刘志平

信息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8

二等奖

从实践育人到劳动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多维协同的探索与实践

许泽浩、植林、罗嘉文、王亚煦、于玺、吴振铨

学生工作处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29

二等奖

多元迭代递进教学赋能新工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杜青平、栾天罡、杨彦、熊开容、郑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0

二等奖

深度参与生态文明转型,因势利导发展专业特色——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江海燕 马源 陈光 梁锐 陆剑 肖希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1

二等奖

围绕“学科-教学-实习-就业”全流程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傅惠、周剑峰、刘建强、周金平、刘建军

机电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2

二等奖

面向新工科的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立程、刘庆、王昆、原玲、郝禄国、韩国军

信息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3

二等奖

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互联网+教学模式 探索与实践

胡兆勇、谢小柱、曾思明、吴肖、万频、陈安、朱道云、张亚利

实验教学部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4

二等奖

地方院校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信息化与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

王振友、陈学松、李锋、韩晓卓、张丽丽、肖存涛

应用数学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5

二等奖

以赛促学,研学并举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方案构建与实践

敖银辉、傅惠、刘延伟、阳林、王海龙

机电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6

二等奖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

刘亚龙、鄢红梅、李华、李道全、陈晓茹、蔡述庭

外国语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7

二等奖

以思政融入为驱动的机械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成思源、沈彬、唐文艳、刘建群、杨雪荣

机电工程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8

二等奖

基于“一培二创”的多学科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高虹圆、张琇滨、吴静婷、张育广、许泽浩、何绍彬、陈雨婷、安雯雯、车洲

管理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39

二等奖

在线程序调试可视化编程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苏庆、黄剑锋、李小妹、刘添添

计算机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40

二等奖

基于赛教融合、虚实结合的化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叶飞、余林、李珩德、孙明、张维刚、李韵捷

轻工化工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41

二等奖

本土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改革与实践

黄庆林、黄蓉芳、张金莲、张中鹏、李丽娜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42

二等奖

基于理工融合的创新型数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陈学松、王振友、乔守红、何伟骅、汪志波、刘军明、彭红云、张丽丽、辜方清、金应华

应用数学学院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43

二等奖

基于院系投入产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实践

邱学青、余林、黄爱华、刘思、颜倩、马巍、司今

发展规划处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44

二等奖

科艺交融:“五位一体”工科公共艺术创新育人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勇杰、梁为、陈可唯、郑萌、彭凯、陈欣、廖建荣、郭佳  

通识教育中心

2021第十二届

校级

1

特等奖

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新、李丽娟、肖明、陈鸿志、潘晓梦、于兆勤、熊晓明、阎秋生

学校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

特等奖

前连本科、后接产业:纵向延伸式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

张光宇、吴福根、李丽娟、刘贻新、衷华、吴宗泽、许泽浩、李香

研究生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3

一等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李丽娟、何嘉年、刘勇健、朱江、刘锋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4

一等奖

工科大学以“学”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实践

杨文斌、杨燕、陈慧、欧珺、何伟骅、吴少跃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建设中心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5

一等奖

教科产乡”深度融合培养体验设计新兴人才

胡飞、汤晓颖、渠岩、蒋雯、潘莉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6

一等奖

新工科建设引领下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万频、胡兆勇、陈安、于兆勤、梁远博、章云、蒋力立、朱道云、牟中飞、丁政、杜宇上

实验教学部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7

一等奖

面向复杂设计问题的建筑学创新人才“内外融通”培养模式探索

刘旭红、海佳、周祥、黄健文、林垚广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8

一等奖

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实践改革与探索

于兆勤、张育广、王长宏、谢光强、许金镇、吴振铨、苏成悦、董誉、许泽浩

创新创业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9

一等奖

网络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滕少华、张巍、刘冬宁、梁路、侯艳、孙宣东、费伦科

计算机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0

一等奖

基于药品领域全链条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郑俊霞、周丽华、赵肃清、郑杰、张蓝月

生物医药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1

一等奖

面向综合能力提升的全周期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蔡云楠、江海燕、何韶颖、葛润南、曹跃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2

一等奖

五位一体、三升一融”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

杨健、谢云、王永华、夏益民、黄之峰

自动化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3

一等奖

光电本科专业“一中心双融合三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陈丽、雷亮、周冬跃、温坤华、蒙自明、李杨、董华锋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4

一等奖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成思源、沈彬、杨雪荣、于兆勤、汤晖

机电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5

一等奖

适应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韩一石、原玲、孙粤辉、骆德汉、林良盛

信息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6

一等奖

双链四融”制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赵肃清、丁金龙、杜志云、郑杰、郑俊霞

生物医药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7

一等奖

虚实融合、以赛促教、思政树人”课程改革与实践

郭钟宁、李冰、陈和恩、莫春柳、成思源

机电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8

一等奖

广东工科院校“理工科+金融”双专业链合协同培养卓越科技金融人才探索与实践

孙有发、黄荣斌、张成科、段飞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9

一等奖

面向智能制造的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卫军、蔡述庭、邢延、张学习、杨其宇、谭北海

自动化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0

二等奖

物联网信息技术人才的贯通式产学研协同培养方法探索

张浩川、余荣、黄永慧、蔡延光、蔡述庭

自动化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1

二等奖

课程思政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振友、陈学松、何伟骅、李锋、张丽丽

应用数学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2

二等奖

对接药品研发生产流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周渭、王华倩、何燕、郑杰、黄华容

生物医药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3

二等奖

双创背景下“五维一体”研究能力全过程培养模式与实践-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江海燕、马源、陆剑、梁锐、陈光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4

二等奖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吴福根、朱道云、牟中飞、吴肖、庞玮、周述苍、张欣

实验教学部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5

二等奖

聚合式教学在数字逻辑与系统设计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

丁磊、邓杰航、江志文、张海笑、张静、李峥、冯永晋

计算机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6

二等奖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体育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胡铂、龚建林、陈青、唐新发、张凤玲、邓小光

体育部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7

二等奖

新时代背景下资源“共建、共享、共赢”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育人创新体系

莫赞、闵惜琳、武赛、李松庆、廖诺

管理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8

二等奖

基于云计算和区块链的环境类实验课程教学平台

尹光彩、林亲铁、何楚明、刘国光、宁寻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29

二等奖

基于主体需要的“双闭环”德育实践模式探索

林良盛、原玲、钟华、刘志平、陈俊耀

信息工程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30

二等奖

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驱动的产学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永俊、肖小亭、徐永安、林羡琼、罗莎莎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9第十一届

校级

1

特等奖

面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郭钟宁、成思源、于兆勤、杨雪荣、莫春柳

机电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2

特等奖

"三进三升”校-企-创深度融合的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谢胜利、谢云、万频、罗小燕、吴宗泽、杜玉晓、史育群、肖明、李卫军

自动化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3

一等奖

地方工科院校大学数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金朝永、王振友、张丽丽、李锋、徐圣兵

应用数学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4

一等奖

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张光宇、阎秋生、熊薇、衷华、黄亦鹏

研究生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5

一等奖

构建多元融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于兆勤、胡兆勇、邓海祥、丁政、罗红平

实验教学部

2017第十届

校级

6

一等奖

应用型会展人才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明亮、李霞辉、张少华、黄丹宇、岳鹄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7

一等奖

三位一体”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唐新发、陈青、龚建林、崔曼峰、刘炜浩、景怀国、胡铂、于广龙、乌日根达赖、张敏、欧威、王觅奇、李宏伟

体育部

2017第十届

校级

8

一等奖

课程规划-实习定位-企业协作-就业对接的多方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杜青平、许燕滨、李冬梅、熊开容、杨佐毅、李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9

一等奖

基于“活动的课堂”钢结构教学改革

李丽娟、何嘉年、龙跃凌、梁靖波、高兴军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0

一等奖

软件卓越工程师“五位一体”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凌捷、路璐、殴毓毅、孙宣东、柳毅、谢锐

计算机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1

二等奖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阎秋生、刘贻新、唐建伟、李香、韩韬

研究生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2

二等奖

依托校企联合工程实践基地 建设深度融合产业的测控专业

吴黎明、王桂棠、唐露新、邓耀华、张巧芬

机电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3

二等奖

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安、彭端、蒋力立、杜宇上、陈灵敏

实验教学部

2017第十届

校级

14

二等奖

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岩土类课程教学改革及特色教材建设

刘勇健、杨雪强、梁仕华、史宏彦、张建龙、张丽娟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5

二等奖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王梅、赵荣丽、李克天、何卫锋、成思源

机电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6

二等奖

基于开放架构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梅胜、李斌、蒋树贤、王和平、李丽娟、李冬梅、杨晚生、王志红、刘丽儒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7

二等奖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军、原玲、林良盛、杜娟、梁秀玲、蔡念

信息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8

二等奖

基于大数据处理的我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青、陈向阳、彭仕青、严辉、何广志、姚嘉、包桂莉、黄益、李军、张彦

体育部

2017第十届

校级

19

二等奖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综合设计性改革与成效

潘湛昌、胡光辉、魏志钢

轻工化工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20

二等奖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应用

陈原、张成科、蔡春林、叶德万、马风华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21

二等奖

基于广东产业需求驱动的金材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胡永俊、李风、揭晓华、袁鸽成、英健文、陈海燕、毛凌波、黄钧声、曾国勋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22

二等奖

助教体系构建及其在化工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杜志云、方岩雄、李红、潘湛昌

轻工化工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23

二等奖

基于整体学术氛围提升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宁寻安、王玉洁、付丰连、刘国光、林亲铁、汤兵、安太成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24

二等奖

工科国际化人才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林耀群、蒋澄生、钟鸣、陈映苹、陈国崇

外国语学院

2017第十届

校级

1

特等奖

基于协同育人的土木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丽娟,朱 江,何嘉年,刘勇健,刘锋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

特等奖

基于国际化协同的集成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方海、汤晓颖、胡飞、柴丽芳、戴梓毅

艺术设计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3

一等奖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

张毕西、张德鹏、吴小节、祁明德、吴燕鹏

管理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4

一等奖

面向工程教育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群改革与实践

成思源,杨雪荣,郭钟宁,唐文艳,李锻能

机电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5

一等奖

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化工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方岩雄、杜志云、郑育英、余林、郝志峰、黄宝华、潘湛昌、郭清泉、孙明、杨楚芬、叶飞、孙大雷、谭伟

轻工化工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6

一等奖

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刘怡俊、章国豪、邓俊、原玲、杨志景、骆德汉、林良盛、谢青、方毅、周映虹、王峰、李志忠、余凯

信息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7

一等奖

基于建筑学专业评估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周祥、朱雪梅、王瑜、林垚广、海佳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8

一等奖

粤港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实践

米银俊、张育广、罗嘉文、许泽浩、于兆勤、刘琼辉、吴振铨、倪钢、许金镇、吕新铭

创新创业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9

一等奖

基于工作室教学的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蒋雯、柴丽芳、蒋从容、唐小明、陈恒

艺术设计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0

一等奖

大数据时代建筑设计教学信息化平台构建与创新应用

刘旭红、朱雪梅、黄健文、何韶颖、吉慧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1

一等奖

基于“纵横双向衔接”的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郝志峰、潘湛昌、吴茂英、余倩、李红、胡光辉、温红丽、谢珍茗

轻工化工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2

一等奖

大规模基础实验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徐小明、于兆勤、卫小波、彭端、周誉昌、邓海祥、李瑜波、杨燕婷、蒋力立、徐海水、万频

实验教学部

2016第九届

校级

13

一等奖

跨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贺春华、张海燕、刘丽英、陈易明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4

一等奖

“体教融合”视野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龚建林、崔曼峰、陈青、刘炜浩、胡铂

体育部

2016第九届

校级

15

一等奖

工科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

王勇杰、梁为、郑萌、廖鸣辉、郭娜

通识教育中心

2016第九届

校级

16

二等奖

“实践教学模块”为核心的信息工程专业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李伟彤、徐杜、骆德汉、韩一石、孙粤辉

信息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7

二等奖

面向需求的化工与制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杜志云、方岩雄、余林、郑育英、赵肃清、郑杰、郑俊霞

轻工化工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8

二等奖

依托联合实验室的课外科研开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荣华、宋亚男、王钦若、李秀华、宋子寅

自动化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9

二等奖

基于“3+1”的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黄国宏、童怀、李志忠、李优新、梁秀玲、周映虹、陈德艳(企业)、李扬

信息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0

二等奖

网络工程专业系列课程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滕少华,梁路,张巍,傅秀芬,黄益民,刘冬宁,何翠红,彭重嘉

计算机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1

二等奖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李松庆、廖诺、韩小花、赵习频

管理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2

二等奖

可实现实验绿色化并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的《微型无机化学实验》教材

吴茂英、肖楚明、郝志峰、李大光、杨红梅、陈世荣、阎雁

轻工化工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3

二等奖

贴近产业的通信专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李光平、原玲、骆德汉、韩一石、张立俊

信息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4

二等奖

PBL研究性授课模式在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

杜青平 许燕滨 李冬梅 熊开容 杨佐毅  郑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5

二等奖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

于兆勤、邓海祥、罗红平、张亚利、余冠州、郭

实验教学部

2016第九届

校级

26

二等奖

面向产业的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凌捷、欧毓毅、路璐、孙宣东、谢锐、柳毅

计算机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7

二等奖

依托学科竞赛的跨学科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阳林、植林、于兆勤、胡红斐、晋京、王海龙、刘延伟

机电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8

二等奖

项目+竞赛模式下工程管理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骆亚卓,马振东,冯为民,尹秀琴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29

二等奖

依托广州IC基地的集成电路(IC)设计人才协同培养

熊晓明、何汉武、谢云、蔡述庭、 夏益民、徐迎晖、高怀恩、陈平

自动化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30

二等奖

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谢云、鲍鸿、蔡述庭、杨健、李惜玉、杜玉晓、何瑞文、徐迎晖

自动化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31

二等奖

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张兴福, 赵滔滔, 王宇会, 魏德宏, 蒋利龙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32

二等奖

“以人为本”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

吴福根、陈浪城、刘贻新、严文锋、杜云翔

实验室与设备处

2016第九届

校级

33

二等奖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揭晓、何汉武、邵俊武、鲍军、黄蓉芳、胡庆亮、彭媚娟、周兵、李卫华、臧艳雨、梁国喜

政法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34

二等奖

大数据背景下的翻译批评教学模式构建

张道振、尚康康、彭勇穗、廖顺珠、刘文军

外国语学院

2016第九届

校级

1

一等奖

大规模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陈新、何汉武、章云、郭钟宁、王钦若

校长办公室

2012第八届

校级

2

一等奖

地方院校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信息化与优质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郝志峰、金朝永、张志让、温洁嫦、李锋

应用数学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

一等奖

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实践

何汉武、章云、万频、成思源、杜志云

教务处

2012第八届

校级

4

一等奖

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郭钟宁、成思源、于兆勤、植林、胡兆勇

机电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5

一等奖

面向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李丽娟、刘勇健、吴炎海、郭永昌、刘锋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6

一等奖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导的特色专业建设

唐露新、骆徳汉、李扬、王桂棠、陈益民

信息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7

一等奖

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何斌、李松庆、董振宁、晋琳琳、孙有发

管理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8

一等奖

大规模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学业预警机制创新与实践

周东斌、李琼生、肖小亭、黄馨馨、周训梅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9

一等奖

理工大学外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陈晓茹、杨文斌、李道全、刘亚龙、吴少跃

外国语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0

一等奖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

于兆勤、郭钟宁、吴福根、丁政、邓海祥

实验教学部

2012第八届

校级

11

一等奖

多维组合的《工程制图》系列教材建设与实践

冯开平、莫春柳、唐西隆、李冰、唐超兰

机电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2

一等奖

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环境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许燕滨、李彦旭、郑莉、吕松、刘敬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3

一等奖

校企合作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吴黎明、骆德汉、陈楚泉、邓耀华、原玲

信息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4

一等奖

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模式

朱燕娟、胡义华、王银海、赵韦人、陈惠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5

一等奖

网络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蔡延光、黄永慧、张小波、何小敏、钟灵

自动化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6

一等奖

基于PBL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易露霞、陈原、叶德万、桂花、蔡春林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7

一等奖

全程全网” 环境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韩一石、徐杜、李扬、文元美、孙粤辉

信息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8

一等奖

基于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章云、杨玲玲、陈玮、万频

自动化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9

一等奖

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社”三4位一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罗美娟、张春慧、杨国清、马小宁、蒋厚泉

管理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0

一等奖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范仰才、胡义华、张春华、张欣、方允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1

二等奖

课程项目化自主学习体系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程良伦、滕少华、林穗、姜文超、肖红

计算机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2

二等奖

基于技术路线图全程规划的经贸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张成科、唐更华、陈原、王明亮、 刘三林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3

二等奖

面向广东光电产业光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与实践

陈丽、胡义华、林清华、周冬跃、雷亮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4

二等奖

材料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张海燕、肖小亭、魏爱香、李风、廖正福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5

二等奖

改革培养模式,构建实践体系,提高大学生数学应用及创新能力

刘海林、温洁嫦、王振友、何婧云、陈学松

应用数学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6

二等奖

自动化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钦若、陈玮、万频、高军礼、杨玲玲

自动化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7

二等奖

检测仪表自动化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万频、李学聪、廉迎战、宋亚男、曾珞亚

自动化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28

二等奖

大规模本科教学环境下“课内外一体化”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

何秋华、唐新发、廖勋、郭鼎文、钟建明

体育部

2012第八届

校级

29

二等奖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招瑜、刘俊、贺春华、魏爱香、刘远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0

二等奖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刘淼、张利庆、张红、黄素芳、陈慧

通识教育中心

2012第八届

校级

31

二等奖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化工类本科人才工程能力提升模式与实践

余林、杜志云、孙明、余倩、郝志峰

轻工化工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2

二等奖

整合、实践、创新、多元”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黄山、吴小节、谢卫红、彭维文、陈浩

管理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3

二等奖

基于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实验教学改革的管理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莫赞、冯冈平、吴菊华、陶雷、李松庆

管理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4

二等奖

PCB设计与制备工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李瑜煜、贺春华、陈先朝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5

二等奖

与国际接轨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方海、蒋雯、王金广、张欣、戴梓毅

艺术设计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6

二等奖

基于面向对象的“原理”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刘国建、周兵、姜剑、房亚明、朱静君

政法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7

二等奖

基于仿真的工业工程专业集成化创新实验系统开发与应用      

周金平、苏平、闵雁、饶中、伍乃骐

机电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8

二等奖

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邓耀华、李秀玲、王日明、姬靖、陈辉

信息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39

二等奖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多模式人才培养

郭清泉、王飞镝、孙大雷、、郑育英、余倩

轻工化工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40

二等奖

单片机及微机原理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蔡述庭、谢云、张学习、刘冰茹、陈平

自动化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41

二等奖

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外科研开展模式研究与实践

宋亚男、徐荣华、万频、王钦若、李学聪

自动化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42

二等奖

学习型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研究与实践

许斌、龚建林、郭鼎文、黄献国、王茂仕

体育部

2012第八届

校级

43

二等奖

需求导向下化工类专业人才柔性培养模式

杜志云、李永峰、余林、郑杰、英建文

轻工化工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44

二等奖

基于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汤兵、陈文松、宾丽英、罗建中、付丰连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45

二等奖

基于高校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与中小学艺术课对接的基础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李绪洪、林韶明、陈怡宁、高东梅、关小蕾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46

二等奖

制药工程专业药学相关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郑俊霞、赵肃清、郑杰、谭伟、黄华容

轻工化工学院

2012第八届

校级

1

一等奖

创新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肖小亭 陈绮丽 章争荣 张  鹏 周东斌

材料与能源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2

一等奖

产学研结合卓越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程良伦 王春茹 周晓辉 何小敏 刘洪涛

自动化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3

一等奖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建设和体系构建

苏成悦  潘永雄  范仰才 方   允   陈元电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4

一等奖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德鹏 黄嘉涛 韩小花 何  斌 孙有发

管理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5

一等奖

依托学科优势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成思源 何汉武 李  笑 胡兆勇 郭钟宁

机电工程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6

一等奖

结合地方城乡建设的建筑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

朱雪梅 周  祥 刘旭红 谢  浩 林垚广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7

一等奖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云 蔡述庭 钟  灵 高军礼 杜玉晓

自动化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8

一等奖

整合内外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孙恩乐 蒋  雯 王  萍 黄  迅 杨  敏

艺术设计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9

二等奖

网络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

蔡延光 程良伦 何小敏 王春茹 黄永慧

自动化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0

二等奖

地方工科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兵 罗建中 陈文松 吕  松 付丰连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1

二等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赞 闵惜琳 高京广 陶  雷 赵  洁

管理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2

二等奖

《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黄华明 王  萍 朱  凯 刘婷婷 刘  怿

艺术设计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3

二等奖

依托科技竞赛提高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林 何汉武 郭钟宁 钟兆明 徐永安

机电工程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4

二等奖

基于弹性学分制的成人学历教育学业审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晖 钟  志 王彤云 杜秋虹 庄  桦

继续教育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5

二等奖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滕少华 傅秀芬 何翠红 张  巍 梁  路

计算机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6

二等奖

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朱燕娟 胡义华 赵韦人 王银海 陈惠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7

二等奖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及课程的实践研究

陈晓茹 刘亚龙 吴少跃 林耀群 张道振

外国语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8

二等奖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刘勇健 李彰明 杨雪强 张建龙 李子生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9

二等奖

应用化学专业”多层次、递进式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李永峰 余  林 郝志峰 余  倩 谢珍茗

轻工化工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20

二等奖

成教学生参与式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杜秋虹 陈舒怀 杨  锐 王  蔚 梁玉晖

继续教育学院

2010第七届

校级

1

一等奖

工科院校实验课程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张湘伟 骆少明 徐小明 郭钟宁 徐  杜

教务处

2008第六届

校级

2

一等奖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方法研究与实践

 焜 鲍  鸿 冯卓霖 梁承远 于兆勤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008第六届

校级

3

一等奖

地方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云 王钦若 万  频 程良伦 陈  玮

自动化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4

一等奖

新型管理模式下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吴福根 于兆勤 徐小明 周誉昌 彭  端

实验教学部

2008第六届

校级

5

一等奖

大学城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韶 蔡立彬 符志刚 陈  晶 陈瑜玲

学生处

2008第六届

校级

6

一等奖

机械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何汉武 郭钟宁 钟兆明 植  林 李锻能

机电工程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7

一等奖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郭大昌 金朝永 韩晓卓 王振友 刘  伟

应用数学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8

一等奖

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与实践

张毕西 张成科 谢卫红 汤发良 后  锐

经济管理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9

一等奖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易露霞 陈  原 桂  花 安砚贞 何淑兰

经济管理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0

一等奖

依托特色实验室建立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

王钦若 谢  云 谢光汉 李传芳 彭显刚

自动化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1

一等奖

产学研结合的工程训练管理新模式及实践

戴青云 张湘伟 章  云 于兆勤 王美林

信息工程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2

一等奖

构建教学竞赛平台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实践

刘大允 何国新 骆洁嫦 何永坚 崔  颖

工会

2008第六届

校级

13

一等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谢迪斌 黄蓉芳 张金莲 袁慧芳 向  军

文法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4

一等奖

现代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于兆勤 郭钟宁 吴福根 丁  政 吴秀梅

实验教学部

2008第六届

校级

15

一等奖

网络教学资源与结构共建、共享的理论与实践

蒋永平 李  扬 徐  杜 戴青云 文元美

信息工程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6

二等奖

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傅秀芬 滕少华 张  巍 李振坤 林  穗

计算机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7

二等奖

大规模招生形势下化工专业本科实习教学方法改革

 林 郭建维 郭清泉 崔亦华 易国斌

轻工化工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8

二等奖

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龙 许  斌 何秋华 郭鼎文 钟建民

体育部

2008第六届

校级

19

二等奖

环境工程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实践

孙水裕 王孝武 李彦旭 罗建中 宋卫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0

二等奖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与实践

吴少跃 林耀群 彭  圆 刘亚龙 尚康康

外国语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1

二等奖

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

 允 范仰才 李晓端 张春华 张  欣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2

二等奖

建设联合实验室 系统地构建开放性电子设计创新平台

 云 蔡述庭 刘冰茹 谷爱昱 禹思敏

自动化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3

二等奖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探索实践

朱静君 阎  安 余  冰 车海波 冯博雅

文法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4

二等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多维教学改革与实践

 赞 高京广 陶  雷 张沙清 赵  洁

经济管理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5

二等奖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周展怀 陈惠珊 陈元电 刘汉瑞 朱燕秋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6

二等奖

无机化学实验体系的微型化创新与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提升

吴茂英 肖楚民 李大光 郝志峰 韩峭峰

轻工化工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7

二等奖

《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许锦标 王钦若 章  云 曾珞亚 万  频

自动化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8

二等奖

网络环境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旭红 王  尔 朱雪梅 周  祥 王  平

建设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29

二等奖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萍 黄华明 朱向红 吴傲冰 任光培

艺术设计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30

二等奖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程汉湘 张  淼 蔡延光 彭显刚 杨玲玲

自动化学院

2008第六届

校级

1

一等奖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创新模式研究

 斌  何秋华  郭鼎文  黄献国  程  龙

体育部

2005第5届

校级

2

一等奖

依托科研优势,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程良伦  何小敏  王春茹  周晓辉  潘运红

自动化学院、教务处

2005第5届

校级

3

一等奖

建设名牌专业、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程汉湘  邓则名  谢  云  周永旺  武小梅

自动化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4

一等奖

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研究与体制探索

孙友松  黄开胜  王明和   李  荔  黄亦鹏

科技处

2005第5届

校级

5

一等奖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终身教育模式,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杜秋虹  孙石煌  杨  锐  李  晖  梁  丽

继续教育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6

一等奖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傅秀芬  腾少华  林  穗  申建芳  彭重嘉

计算机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7

一等奖

基于“期望和任务”教学模式的法律系列课程教改研究与实践

丘志乔  于黎佳  张利庆  黄常胜

文法学院、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

2005第5届

校级

8

一等奖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陈晓茹  张利庆  沈军斌  卓  莉  康兆春

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2005第5届

校级

9

一等奖

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易露霞  叶德万  陈  原

经济管理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0

一等奖

创新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陈卓武  秦卫民  张育广  黄培清  张濬哲

团委

2005第5届

校级

11

二等奖

工科院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探索

肖小亭  陈  颖  黄诗君  陈绮丽  阳  林

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2

二等奖

自动化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玮  章  云  程汉湘  鲍  鸿  程良伦

自动化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3

二等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研究

高京广  张成科  莫  赞  张立厚  张应利

经济管理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4

二等奖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孙恩乐  蒋从容  柴丽芳

艺术设计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5

二等奖

探索以人为本,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詹业宏  邱建明  罗  翔  苏兆祥  张淑文

商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6

二等奖

《计算机文化基础》渐进式、创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

陆志峰  邝翠珊  江志文  张海笑  张静

计算机学院、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5第5届

校级

17

二等奖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刘国建  高晓钟  陈年强  梁均宁

文法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8

二等奖

培养材料电子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李瑜煜  张海燕  杨元政  魏爱香,陈先朝

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9

二等奖

《数据库原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 的探索与实践

蔡延光  何小敏  黄永慧  曾启洁  钟  灵

自动化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0

二等奖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方位培养模式

胡义华  邓颖宇  潘永雄  方  允  周展怀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1

二等奖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斌  徐文彬  罗建中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2

二等奖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郭仁俊  杜宏彪  梁靖波  付赣清  谈一评

建设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3

二等奖

本科教学国际合作研究与实践

左宗义  冯开平  莫春柳  唐超兰  黄宪明

机电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4

二等奖

MCS-51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潘永雄  苏成悦  周展怀  何榕礼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5

二等奖

专业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邓艺贤  吴育新  梁业超  陈鸿志

继续教育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6

二等奖

建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学习网站的实践研究

 兵  罗建中  王仲旭  陈书明  韩天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7

二等奖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水平测试

李思良 章争荣  陈  璞  黄诗君

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28

二等奖

坚持德育首位,立足第二课堂,构建学生工作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蔡立彬  李  迎  林良盛  陈  莹  苏甫林

轻工化工学院

2005第5届

校级

1

一等奖

地方工科院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黄慧民、王  克、何秀成、彭先进、陈舒怀

高教所

2003第4次

校级

2

一等奖

面向职业建筑师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

朱雪梅、朱火保、周  祥、谢  浩、林垚广

建设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3

一等奖

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郭钟宁、骆洁嫦、于兆勤、陈  蓝、钱燕鸣

机电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4

一等奖

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邓则名、邝穗芳、程良伦、陈林康、谢光汉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5

一等奖

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杜、蒋永平、戴青云、吴黎明、申柏华

信息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6

一等奖

计算机应用与维护高职专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魏良模、邹桂章、李振坤、陈舒怀、徐海水  杨  燕

计算机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8

一等奖

现代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建设

刘国建、朱静君、朱金高、杨传娥、熊志军

社科部

2003第4次

校级

9

一等奖

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鸿、谢  云、王钦若、许立梓、罗小燕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0

二等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

 云、梁慧冰、金爱娟、陈林康、谢莉萍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1

二等奖

《工程制图》创新教学模式

左宗义、冯开平、唐西隆、谭夏梅、李  冰

机电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2

二等奖

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杜秋虹、钟尚亮、孙石煌、罗敏华、钟  志

继续教育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3

二等奖

依托专业优势,建设高水平专业实践平台

陈少华、周永旺、何瑞文、毛晓明、刘  艺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4

二等奖

建筑技术课程教改的思路与做法

 浩

建设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5

二等奖

与时俱进,《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的十年

许立梓、陈  玮、何小敏、鲍  鸿、李传芳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6

二等奖

基于实践与成才,推进德育创新的学生工作研究与探索

蔡立彬、英健文、陈  莹、李  迎、林良盛

轻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7

二等奖

精心组织,充分发挥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提高我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实践

季明雨、方玲玲、彭贵菊、惠小娟、孙秀珍

外国语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8

二等奖

《精细化工工艺》教材建设与改革

宋启煌、王飞镝、梁  亮、方岩雄、张维刚

轻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19

二等奖

传统专业信息化改造

 林、孙友松、章争荣、陈  璞、陈绮丽、刘易凡、黄诗君、潘晓涛、何建文

材能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0

三等奖

电工电子课程体系和电工电子实验基地建设的研究

刘守操、周民怀、方  允、陈惠珊、苏淑珍、崔国艳、杨振兰、刘彦鹂、黄继才、杜宇上、陈国鼎

应用物理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1

三等奖

《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建设

张坤宜、杜宏彪、覃  辉、金向农、魏德宏

建设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2

三等奖

增强软件专业双语教学力度以适应WTO的要求

李卫华、张益新、陆正康、张  梅、张  巍

计算机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3

三等奖

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教学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

 频、鲍  鸿、曾珞亚、谷  刚、许锦标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4

三等奖

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建设和发展自动化专业

杨宜民、冯垛生、邓则名、章  云、王钦若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5

三等奖

单片微机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吴黎明、唐露新、王桂棠、汤秀春、李筱萍

信息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6

三等奖

乒乓球教学俱乐部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李介庚、陈泽全、何秋华、刘英梅

体育部

2003第4次

校级

27

三等奖

信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改造建设研究

张成科、高京广、张立厚、张应利、陈鸣中叶  妙

经管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28

三等奖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张应利、闵惜琳、张  玲、叶  妙、陶  雷  杨玉凤、马  丰

经管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30

三等奖

以学生为主体的“通信系统原理”系列课程改革实践

文元美、徐鸣亚、黄爱华、章佩英

信息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31

三等奖

ESDA推动电子技术课程的全方位深层次教改

 云、鲍  鸿、刘冰茹、易  波、李传芳

自动化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32

三等奖

基于项目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郑胜林、潘保昌、蒋永平

信息学院

2003第4次

校级



上一条: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课程立项一览表(截止2023年)
下一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列表-广东工业大学

关闭